边城 发表于 2010-5-18 18:49:31

古老的麻城城池

今日麻城市,1986年以前名为麻城县。麻城县资历很老,建县始于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然而,比麻城县更老的,是麻城城池。

古城畈──最早的麻城城池
历史上真正的麻城,是现今阎家河镇的古城畈。古城始建于公元4 世纪初期。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东晋初年, 少数民族争鼎中原,高鼻深目的羯族游民石勒从社会底层崛起,创建后赵政权,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盛极一时,乃派大将麻秋南下戍边。麻秋也是羯人。据清朝《麻城县志》载:“后赵麻胡秋,石虎( 石勒子)使筑城,督工严峻,因以姓名城。”从此, 中国城池里就有了一座麻城。

麻秋筑麻城 100年后, 中国北方五胡十六国统一于鲜卑人拓拔氏所建立的北魏王朝。公元6世纪初期(526)年,北魏将县署设在麻城城里,但当时所定县名并不叫麻城,直到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才正式定名麻城县。此后,历经隋、唐、宋、元800余年, 兵灾匪乱,斗转星移,麻秋所筑的土城早已墙倾基圮。特别是南宋年间,麻城作为边关重镇,屡经战火洗劫,官民流离失所。宋端平二年(1235),只好将县治迁往县东80里的险地什子山,直到至正20年(公元1360年),才又将县治迁回破败的古城。然而,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族统治者虽然征服了东起黄海,西至多瑙河的广土众民,却征服不了被压迫者不甘被奴役的内心。百年风云变幻,“八月十五杀鞑子(蒙古)”,百万红巾军揭竿而起。麻城铁匠邹普胜等人扯旗造反,拥戴罗田人徐寿辉为王,建国改元立都,连克黄州等郡县。

群雄逐鹿,兵来匪去。古城屡遭劫难,风光不再。
从土城到砖城──麻城城区的变迁
如今的麻城旧城区,兴建于元末明初。说起举水河西这方土地原来的地名,恐怕已无人知晓。笔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入籍麻城,问起县城地名,有人说叫城关镇,有人说叫关厢区,也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就叫麻家大湾吧!”

元朝末年,当地土著姜铭等人,为防匪防盗,保家保产,乃聚众筑土堡,“立门四隅”。附近乡人纷纷前来投奔,使土堡内的人口、居舍逐日增多。朱元璋( 传说他少年时曾在麻城龟山放过牛,当过和尚)登上皇帝宝座后,县治遂设在土堡中。 这座新土城从此成了麻城县城,相沿至今。

经历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朱元璋认为:“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用,好比小鸟初飞不可拔羽,小树新栽不可摇根。”因此,明朝初年,减免赋税,兴修水利,鼓励生产,休养生息。

与好的政策相伴随的,往往是产生一批好官。
新县城的第一任知县是张谷维。清康熙《麻城县志》称誉“明张谷维披荆棘,立学校,创始之功居多,崇祀名宦”。可见,张谷维走进土堡时,这里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他首先要给自己借个房子办公,安民理政,还要建立学校,为新王朝选拔培养人才。

公平地说,张谷维只是为麻城的各项建设事业开了个好头,真正完成各项重任的,是他的继任者赵乾。这赵乾是浙江归安人,康熙《麻城县志》称他“有谋略,设施、政声丕著。”赵知县在县城中心建正堂三间作为县府大厅,又建起后厅三间,供县府人员暂且栖身。他还在学宫里修建了圣殿、明伦堂,百姓称之为“儒学”。而且,赵乾离任后,因对麻城有了极深的感情,定居于城西牛棚山,成了真正的麻城人。今日麻城赵姓中,也许就有赵乾的后代。

经过明朝初期数任县令的苦心经营和麻邑民众的勤苦劳作,麻城成了“全楚名邑”。江西、湖南等地的游民蜂涌而至,在麻城开荒立业,人口成倍增长。城内以县衙为中心,形成了一条中街,直通西门,还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后街、儒学街。成化年间,盗贼不时进城作案,知县胡琮为加强城关治安,傍东、西城濠建公产房屋,招民居住,每间屋交粮1升。城东濠遂形成了一条里房街,濠东有房室92间,不久被洪水冲毁,濠西建房屋96间,后来逐渐被侨居者占为私产。城西则建起了一条西濠街,后来西濠房屋也被租住者占为私有私产。五、六十年后,知县李宝查出这笔公产,“令民每间门面每年赁租银1钱5 分,以充公用。未久乾没,惟卷籍尚存公房”( 《麻城县志》清光绪八年版卷之三)。

明代初期的麻城开发热,使这方土地生产快速发展,城区经济繁荣,一片兴旺景象。但无计划开发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恶果很快显现。当过江西参政的进士董朴,对这一点看得格外分明,“近年以来地窄民稠,深山邃谷耕锄殆遍。雨暴水溢,流沙冲压田地,民多患之。”(董朴·《麻城县重建县厅记》)。成化癸已(公元1473年),洪水进城,将儒学前的泮池冲击成溪。县城东南从此多了一条新溪河。知县只好聚众沿溪河筑长堤,植柳固岸,使这条溪河安然南流,汇入县前河。

经年累月的雨水浇淋,姜铭等人筑的土城早已倾圮。弘治己未(公元1499年),知县韦厚组织邑民筑建石城,石城墙上还修建了东西南北4座城门楼。

然而,由于开荒造田严重破坏了植被,春夏水涨时水卷流沙横冲直撞,仅仅过了十几年,东城濠就被流沙淤塞。洪水漫溢,“距文庙(即儒学)仅5丈许,吏民惶惶,束装以待。”

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正德壬申(1512)年3月28日, 流贼窜进县城,到处放火,县署化为灰烬,城内公馆、民房也几乎烧尽。5月,农民起义军刘六等部,也自河南取道麻城, 经团风直插汉阳、汉口。时任知县的侯璧及其继任者蔡时,都提出迁县之议,未获批准,只好搭席棚办公。戊寅(公元1518)年春,新知县王世禄走马上任。不久,批文檄至,要麻城县自行决定迁县问题。王知县深入民间征求意见,麻城民众中多数人安土重迁意识深厚,普遍认为“以作堤捍水为便”。王知县乃决定疏通河道,以杀水势。孝廉(举人)万祥自愿捐款修河。于是招募民工, 在城东1里处凿出一条新河,直至县南,仍汇入旧河。此工程直至嘉靖初年才完成。王知县最明显的政绩是重建县厅。自当年冬季动工,费白银160两,用民力 900工,于次年仲春竣工。新县衙“气象宏敞,甲于吾郡七邑。”可见,当时麻城的县府办公楼,在黄州府所辖的7个县中,名列第一。

又是几十年过去,石筑的城门楼开始倾斜。嘉靖戊申( 公元1548)年,知县金勿重整城门。这位四川人不知生了什么灵感, 一下子开了大城门7个,小城门10余个。自此,县城出入便利, 四通八达。

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朱翊钧登上皇帝宝座,“诏天下诸司缮城守修险阻以备不虞。”知县钱节用(他与金勿同乡, 也是四川富顺人)奉旨修城。当年“邑大浸(受灾严重)”, 钱节用等人全面筹划,“免役以充公费,分作以均任役”,并将“公藏蠲官钱以贷失业者”。自万历元年10月动工,历时7个月, 终于修起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青砖城墙。此次修城,扩大了城区,将原来城墙外的东西两濠圈进城内,成了水塘,以后便填塘建起民居。新城墙全长958丈,厚1 丈,高1丈7尺。全部工程用“木甓瓦石之材以枚数至300余万,用人力以工数至40万。”(明·刘廷举《钱邑侯新建县城序》)
明万历年间,奢侈之风弥漫朝野,麻城的乡绅士大夫争先恐后造别墅,建楼宇。比较著名的有刘守有(刘天和之孙)的“刘金吾濠”(西畈),河南道监察御史邓楚望的百可园(南关),兵部右侍郎梅国桢的环阳楼(北关),琼州太守周柳塘的缘仁馆(西关),四部尚书李长庚的衡门弟(小西门外),翰林梅公岑的尺五天( 城西),名士曹胤昌的立浪园(石牛冲堰北)等等, 城内外新建筑争奇斗艳,千姿百态,多少楼台烟雨中。

兵家要冲──从深沟高垒到有城无防
麻城历来称楚黄锁钥,为兵家要冲。县城北境雄关耸立,山谷盘阻。2500年前,春秋时的吴楚柏举之战,使这方土地成了名闻天下的古战场。自此伊始,这里便被历代兵家所看重。三国争鼎时,魏将满宠,吴将陆逊,都曾置重兵守之。南北朝时代,宋、齐、梁、陈各国在麻城反复争战,多次出入阴山关、穆陵关。

南宋小朝廷能享乐半壁江山150年, 靠的是岳飞等抗金将士在边关的浴血奋战。当时麻城境内的白沙关、阴山关、穆陵关、虎头关、梅林关、铁壁关、隘门关……关关喋血,山山接战。终于,元世祖忽必烈挥鞭指处,蒙古铁骑踏破虎头关,兵临大江南北。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频繁出入麻城,“流贼往来如织”。知县刘显耀只好督众增高城墙,加固城门,并在城外挖掘深濠。濠宽丈余,长3里,此濠即是后来的护城河。 重修的城门有7座,除东西南北门外,还有朝圣门、小东门、小西门。“崇墉屹立,以对抗流贼。”然而,深沟高垒,挽救不了腐朽没落的王朝。崇祯16年(公元 1643年),邑民汤志、洪楼先创立里仁、直道二会,聚众造反,并于4月6日迎接张献忠率部进麻城。张献忠杀县丞李体明、教谕萧颂圣,“改县名为长顺州,遂渡江攻陷省城,安立伪官”。知县陆晋锡“侨居朱山,县内大乱”。城内大户纷纷逃难,爬上离县城七、八十里的什子山结寨而居。

满清入主中原后,历任知县多对城池加以修葺。康熙7年5月17日夜,暴雨成洪,县东河水直注朝圣门,冲毁城墙20余丈。知县屈振奇捐出自己的薪傣,补修城墙。康熙末年,江南长州人吴顾行连续6年任麻城县令, 他对麻城的城区建设进行了全面整治。一是补修城垣300余丈;二是整治县暑,翻新儒学, “神(坛)祠宇,次第焕然”;三是在东城墙外筑“四全堤”,将洪水挡在堤外。咸丰年间,太平军、捻军数次攻克麻城,特别是咸丰8年(1858)3月,陈玉成率兵数万,占据麻城,筑垒58座。麻城知县汪敦仁携县印至北乡收集团练乡勇,会攻县城。清军副将张文焕一马当先逼近城下,正指挥兵士火烧木栅,被太平军一炮打死。副将鲍超率马队数十人在黄土岗被太平军包围,身负重伤;千总胡达驰救,亦被砍于马下。清军屡败,只好在城四围挖长濠,断绝城中出路。团练乡勇们则在四乡集结,声援官兵,枪炮声昼夜不绝。双方相持1个多月,太平军于5月初4夜晚出北门转战河南。 3 年后,为强化治安,知县吴林改建了城门和监狱。同治5年(1866),知县黄以慎又在城墙上补修了护城炮台。

进入20世纪,古城又经历了三次战火洗礼。
一是1927年春夏间,麻城农民运动红火高涨,土豪劣绅纷纷落马。枷于县城牢狱。反动势力勾结河南红枪会血洗乘顺。围攻县城,制造了“麻城惨案”。当时以董必武为首的左派湖北省国民政府派出“惨案调查委员会”和省府警备团一个营,毛泽东主办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派出 200名学生军, 武装驰援麻城。在麻城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援下一举破敌,将红枪会赶回河南。

二是1932年夏天,在张国焘的错误决策下,红四方面军集中了5个主力师围攻麻城。因麻城城池坚固,工事严密, 且周围地势平坦,红军乃采取横扫外围,围城打援之策。7月7日,红10师师长、麻城人王宏坤率部直插长岭岗。8日上午歼敌4个营。8 日下午,红73师师长、麻城人王树声从西面攻打霸王山、麻姑洞,在红十师配合下,一举全歼敌93旅于红石堰、七里桥之间,俘敌旅长以下官兵2000余人。夜晚,红10师移师城东,攻下阎家河镇。8月,红12师师长陈赓、红73师师长王树声先后攻打陡坡山, 歼敌牛登仁团。然而,正当红四方面军与守敌纠缠在坚固的麻城墙隅之下时,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四次“围剿”已经开始,30余万大军杀进根据地。张国焘只好放弃围攻麻城的计划,8月11 日凌晨,红军主力开往黄安(今红安),仓促迎敌。由于对敌人的大规模“围剿”缺乏准备,作战处处被动,两个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出了鄂豫皖根据地。

三是1938年夏秋,中日武汉会战期间,李宗仁率五战区司令部驻扎宋埠,布置大别山防线。麻城成了中方江北战场的大本营,受到国内外人士瞩目。特别是李宗仁在台儿庄大战中树起的军威,使麻城一下子成了新闻焦点。各方代表、各路贤达争相前来慰问,文化文艺界著名人士也纷纷汇聚麻城,郭沫若、冯乃超、钱俊瑞、沙千里、臧克家、金山、王莹等人都曾到此慰问、演出。武汉失陷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即进入相持阶段。

边城 发表于 2010-5-18 18:49:59

10月26日,日军铁蹄踏进麻城县城,邑民扶老携幼逃亡到城外山区,国民党县政府在此前撤退到龟峰山上的龟头河。国民革命军广西军一部撤到木子店。方毅、张体学、刘西尧在夫子河夏家山竖旗抗日,组建五大队。
1940年春,日军收缩兵力,由县城撤往宋埠,临行前实行“三光”政策,对县城内的房屋设施等建筑进行了全面破坏,城内成为一片废墟。残砖断瓦横卧街头,北门附近的城墙亦被拆毁数十丈。门楼倾圮,鼓楼等标志性建筑物均被炸毁。
八年抗战,迎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国民党麻城县政府由阎河山水垸迁回县城。
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8月31日,6 纵18 旅53团自乘马岗进攻县城,县长罗文郎率自卫队闻风逃窜宋埠。解放军兵不血刃,进驻县城。创建麻城解放区的工作从此全面展开。
1948 年春,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县城重新成为国民党县政府的巢穴。
1949年3月11日, 张体学率鄂豫军区独立师击溃麻城国民党驻军,一举收复县城。中共麻城县委、县民主政府进城办公。自此,麻城获得最后解放。

editor 发表于 2010-5-19 09:05:16

就对鼓楼的那个城门熟悉些,其他的只是知道存在,

Robot 发表于 2010-7-4 09:30:26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老的麻城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