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浮华与实在(续)
接着昨天的话题再聊几句。也许是读书不多的缘故吧,个人总的感觉是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中,能称之为旗手作家的似乎还没有产生。莫言先生的山药蛋炖排骨也好,余秋雨先生的冰淇淋也好,贾平凹先生的秦腔,韩少功先生的斗眼。。。。虽说各有千秋,但能趟出一条大道的似乎还没有感受到。刘心武先生近些年干脆到“盘丝洞”躲起来研究红楼了,听了他的几次电台讲坐倒是研究的很深的,又听说他要续红楼了,这也算是个大事。但毕竟是为古人修墓,似乎还能隐隐地体会到刘先生有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文学的浮华也不是现在才有的。比如初唐时期,不是出了个初唐四杰么?那时候盛行一种骈体文,也与当时有些浮华的社会有关的。骆宾王的讨武则天的檄文,文彩烨然武则天也大加赞赏。细究其内容也就是对仗用得好,并没有新的东西。再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用字精巧,用典而不泥于典,有文有眼而已。可是后人对骈体文并不接受,只是王勃用得好大家还认同。就其艺术价值来说是不如《岳阳楼记》的。这也算个人的观点。到后来的盛唐这种风气就变了,出现了纯玩家李白,写实家杜甫,实在家白居易了。个人认为,白乐天倒是最滑头也最滋润的一个人了。么样这样说呢?他有个原则,诗文力求:老妪能懂。也就是说他实在。诗坛三圣中,他的日子过得最好。
话又说回来,作品的真正内涵不是你能不能唬住一时的人,是你能不能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臭到极致也是香的。可是我们现时代这种无能香与臭的东西没有。唬人的东西太多了。
其他的大家们我还不好说,又说到刘心武先生,我似乎了解一点他的,因为文坛创作的困惑,他不打算搅局了,自个儿在“盘丝洞”中乐一下而已。要吃饭又不想拉下面子讨才是这类先生的个性。
实在的文学家是会出现的,只是社会的土壤似乎还不够丰厚。大约我们还要等二十年三十年的。列堂堂之阵,树凛凛之旗真正的大家肯定是有的。可是鲁迅先生我们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历史从来是螺旋式发展的,文学也一样。
我心痛,但我也心生希望。
哎,说的真是有道理啊。。。
现在还有多少人看书啊,我看见过一些人几十本几十本的买书回去,但样子却不是个看书人的样子,说白了就是充面子。
就像厕所里挂国画,倍而像艺术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