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古城”唱响致富经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彭一苇麻城拥有1400多年县治历史,是著名“黄麻起义”策源地。这里诞生了红四军、红二十八军两支红军主力部队,走出了44位共和国将军,被称为“红色古城”。
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的麻城,经过多年扶贫开发,实现由整体贫困向局部贫困、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2011年,全市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39万人。
6月2日,扶贫开发老区行记者来到麻城,欣喜地看到,老区人民正以产业为支撑,走上富裕之路。
大棚造福宋埠镇
在武汉蔬菜市场上,麻城“宋埠青椒”是商人们熟悉的品牌。
走进宋埠镇谢湖村,一片蔬菜大棚一眼望不到头。大多数大棚中,都种着青椒。“我们镇的青椒供应量,已经能对全国青椒价格产生影响”镇委书记凌建平说。
大棚蔬菜是宋埠镇的支柱产业。谢湖村从2008年开始发展大棚蔬菜,2010年前就已有大棚200亩。2011年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全村统筹规划,建成50亩连片示范点,当年投资40万元项目资金,利用“建一补一”和扶贫项目发展大棚300亩。今年,村里再利用补贴项目发展大棚200亩,实现了大棚蔬菜基地规模化,每亩年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
与谢湖村相邻的彭店村,90%耕地种蔬菜、90%劳力种蔬菜、90%收入来自蔬菜。该村的兆至蔬菜专业合作社是麻城唯一一家具有法人资质的农业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专业配送中心。“这家合作社从最初的13名成员,到现在社员分布3个镇,438户农户,兆至的品牌逐渐打响”。合作社理事长肖明兆说,合作社使用的大棚,经过多年演化,如今已经发展到第4代了,日供蔬菜50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部分蔬菜也是这里供应的,直接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200万元。
彭店村村民已建成50户小区化新房。“去年有6户村民收入超过10万元,有人还购买了私家车。”凌建平说。
闵集村的美丽事业
麻城市南湖办事处闵集村的大棚内,各色玫瑰争奇斗艳。娇艳的玫瑰象征着浪漫。每到情人节,玫瑰价格暴涨,但仍供不应求。种花是一举多得的美丽事业。
多年来,市场上的玫瑰以云南产的为主,但少有人知道,在云南,有数以千计的麻城人种花。云南的玫瑰90%是由麻城人种出来的。
近年来,云南土地租价上涨,以闵集村人为首的麻城人开始陆续回乡种玫瑰。
胡基彬就是这样一个种花人。2010年,他回到麻城老家试种玫瑰,第一年就大丰收。“闵集的土壤适合玫瑰,使用大棚保温后,种植条件不比云南差,一年可种3季,每季纯收入可达3万元。”胡基彬告诉记者。目前,他全家上阵,种植了17个大棚,12亩玫瑰花。
由于交通便利,闵集的玫瑰可以立足华中,迅速辐射全国。但胡基彬也认为,云南具有成熟的花卉交易、销售体系,这是闵集目前还缺乏的。
“我们正在大力推进湖北大别山花卉苗木城,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湖办事处党委书记冯明说,项目采用整村推进的方式实施,目前花卉苗木城一期仍在建设初期,还将有二期,总占地12000多亩,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集生产、交易、研发于一体的华中最大规模的现代花卉基地。“产业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朗,回乡创业的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我们就是抓住这个机遇,看准花卉苗木广阔的市场前景,利用本地人才、地理条件的优势,发展支柱型产业。”谈到未来的发展,冯明充满信心。
项目牵头促致富
“通过把各项具体的扶贫工作包装、策划成项目,以项目实施来推动扶贫工作进展。”麻城扶贫办主任张绍文介绍。
其中的重点,就是安排支柱产业发展项目,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大力开发板栗、油茶、茶叶等产业基地,确保每个重点村用于产业开发的资金不少于总投资的50%。
如今,麻城市大力推进的中国菊花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板栗之乡、蔬菜产业、畜牧产业以及桑茶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11年“三乡三业”实现总产值40.4亿元。
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扶持等方式,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24家,2011年实现产值18.9亿元。全市拥有56个农产品注册商标,19个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菊花、茶油、黑山羊、老米酒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3个,面积50余万亩。
除此之外,该市还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实施农村“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猪圈)。2009年,麻城成功争取到中央彩票公益项目试点市,进一步加快了老区建设进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