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陈 发表于 2017-9-15 10:08:49

麻城帝主庙趣事

       登上麻城郊外的五脑山,一座斑驳的帝主庙出现在眼前。
   帝主庙始建于北宋徽宗正和年间(1111-1118年),系供奉麻城“乡土神”张七,并深深地贴上麻城标签。
   张七因排行第七,世称“张七相公”。相传他17岁时游历楚地至麻城时,看到民间有一些有伤风化的祠庙,尽毁之。结果被人告官下狱三年。后因救火有功,在麻城五脑山“飞升”成仙。宋代敕封“紫微侯”,明代敕封“助国顺天王”,清代敕封“灵感助国顺天王”,当地人俗称帝主菩萨。传每年农历九月十八为张七升天日。
   张七相公据东晋史学家干宝《搜神记》卷五载“相公姓张,行七,宋时麻城县人也。尝就异人学道术,得其要领,能呼役鬼神知幽冥事,故以毁沿江诸庙击狱。这城束南隅有火灾蔓延什百家,一城骚动,相公出自狱中骑白马执短棍,指东束灭,指西西灭,南北各然,火患立息。遂长行至城西北五脑山,人马俱化。闻于官,检狱吏视之,则狱护密肩如故咸惊异之,乃即其化所为建庙。”
   最早记载帝主庙是明天顺五年(1461年)李贤、彭时等纂修《大明一统志》卷61《黄州府.祠庙》云:张相公庙,在麻城县治东,宋时县人张行七,毁沿江诸庙(即有伤风化的淫祠)系狱。邑有火灾,释行七捍之,立止。至城西北五脑山,人马俱化,后人建祠祀焉。”稍后明弘治年间《黄州府志》卷四《祠庙》、嘉靖《湖广图今志书》、万历《湖广总志》42卷及清康熙《麻城县志》均有相同的记载。此外,清同治十一年《安陆县志补》卷下《庙祀》云:“张七相公者,相传为麻城县人。”
   但更多的志书称其为四川璧山人。
   据清乾隆《湖广通志》卷七十四《仙释》载:“土主,世传宋西蜀人张姓,行七,称张七相公。”光绪《麻城县志》载:“旧志福主神,宋时西蜀壁山县张氏,行七,世称张七相公。......於楚年十七历游至麻城,见民间多淫祠,尽毁之。祠主诉官,系狱三年。值狱中火灾,神自知厄满当出,使自邑令,以能襄解释之。跨乌骓(马),执朱梃(红色的棍棒)指火,火灭。遂西行至相公桥,人马飞升,望者见其止于五脑山,遂立庙山麓以祀之。.....宋封紫微候,明封助国顺天王。国朝嘉庆敕加封灵感二字。凡麻城之都门会馆,暨渝城、宜昌、沙市、汉口等所在城镇,会馆皆以福主为祀。”民国《大竹县志•祠祀志•群祀》)云:“帝主张公名七。相传为初唐时四川壁山人。七岁好道,弱冠弃家至楚经商,以毁淫祠事,系麻城三年。梦受紫微法。岁旱,通霖,大灾熄火。明万历加威灵显化封号,清同治加灵感普救封号。麻城人尊为帝主,迁蜀者亦崇祀之。”
   民间相传张七扶危济厄,有求必应,特别灵验,据明麻城人梅国祯《募修五脑山墙垣序》(见康熙《麻城县志》卷9《艺文志上》)云:“土主,邑福神。.....民有水火、疾病、盗贼之警,辄呼神求福,神辄随所呼应之。”诚如今保存在五脑山帝主庙大殿里毛凤韶《紫微张侯灵应碑》所称“诚万民之倚庇,一方之主宰也,故人称为福主神云”。
   张七虽非麻城本土人,但弱冠即来麻城,且有功于此,因此被麻城人所崇祀。后由于地缘上的关系,鄂东一带信仰日盛,几乎各州县均建有“帝主庙”。至迟在清代,已从麻城一地之神变为鄂东一带区域性神衹。即便迁徙亦必供奉如故,随着以麻城为主的鄂东移民进入湖北中部、鄂西北、鄂西南及四川等地,张七信仰得到广泛传播,以至于黄州府商人在各地修建黄州会馆时也就顺理成章地把张七当作了商业神。
   张七由人而神,宋代被朝廷敕封为“紫微侯”,明代被敕封为“助国顺天王”,清代被敕封为“灵感助国顺天王”,俨然成为一方正神。不过,据博主看来,张七或许是个道行较高道士,因缘际会,最终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一方神祗。
   帝主庙位于五脑山南面山腰。又名“天星观”,亦称紫微侯庙。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为庙观主持刘崇涵募化兴建,后屡废屡建。明清时曾有过三次修缮,一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二为清嘉庆年间邑人胡宗第募化重建,三为清同治初邑人王大、吴春山等募化重建。帝主庙现建有一亭(静心亭)、一院(道峰书院)、二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宫(紫微宫、玉清宫、威灵宫)、四殿(拜殿、帝主殿、娘娘殿、祖师殿)、五楼(戏楼、钟楼、鼓楼、边楼、聚峰楼)。建筑主体以纵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其走向,依山向自东南走向西北,由下往上,有帝主广场、灵官殿、静心亭、一天门、二天门、玉清宫、拜殿、帝主殿、祖师殿、娘娘殿、斗姥殿、观音殿等。总建筑面积2600余平方米。殿内存有明代麻城籍兵部尚书刘天和撰写的碑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麻城帝主庙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