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1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安全用药月”。为指导群众安全科学的使用药物,湖北省、武汉市食药监局提醒居民远离用药误区,勿轻信广告,勿偏听谣传,一定要遵照医嘱、科学用药。 误区一: 保健食品当药品,贻误病情危害生命 据省食药监局副局长邓小川介绍,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而药物从研发到临床,都经过科学而严谨的论证和试验,被证明有治疗效果。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临床治疗作用,不能代替药品。”邓小川建议,老年朋友购买保健食品时要理性,不要将保健品当做“救命稻草”,盲目听从商家所宣传的功效。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目前尚无办法根治,需要长期服药。慢性疾病患者要正确对待疾病,密切监测自身血压或血糖指标,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不要迷信保健食品、降压降糖仪器等可以替代药物使用,以免引发多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如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而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血管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心梗、脑卒中等,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二: 抗菌药等同消炎药,发烧就用抗生素 将抗菌药等同消炎药,这是最常见的一个误区。消炎药是针对炎症本身起作用,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减轻炎症,退热止痛,起到“治标”的作用。而抗菌药物所针对的是引起炎症的细菌本身,乃起“治本”的作用。 很多人感冒发烧、腹泻就用抗菌药物。事实上,感冒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抗菌药物无效;一半以上的腹泻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用抗菌药物也是无效的。 “还有人认为贵的抗菌药物比便宜的好,新的抗菌药物比旧的好,广谱的抗菌药物比窄谱的好,这些都是错误认识。”邓小川表示,适合的抗菌药物就是最好的,并非越贵越好,越新越好。如果窄谱抗菌药能杀灭病原体,不宜用广谱抗菌药,因为广谱药可能同时杀灭人体内的有益细菌,导致人体内菌群紊乱。 误区三: 不敢服药恐伤胎,过度谨慎不可取 准妈妈到底能不能用药?据邓小川介绍,目前我国对孕妇的用药借用了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制定的标准,按药物的不同危害分级如下: A 级药物:对孕妇安全,对胚胎、胎儿无危害,如适量维生素A、U2、C、D、E等; B 级药物:对孕妇比较安全,对胎儿基本无危害,如青霉素、红霉素、地高辛、胰岛素等; C 级药物:仅在动物实验研究时证明对胎儿致畸或可杀死胚胎,未在人类研究证实,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确认利大于弊时方能应用,如庆大霉素、异丙嗪、异烟肼等; D 级药物:对胎儿危害有确切证据,除非孕妇用药后有绝对效果,否则不考虑应用,如硫酸链霉素使胎儿第8对脑神经受损、听力减退等,盐酸四环素使胎儿发生腭裂、无脑儿等,只有万不得已时才使用; X 级药物:可使胎儿异常,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如甲氨蝶呤,可致胎儿唇裂、腭裂、无脑儿、脑积水、脑膜膨出等。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孕妇都不能用。孕妇用药的最危险时期是妊娠开始的前3个月,在此期间尽量不用任何药物。 误区四: 多种药物叠加用,欲求疗效反伤身 很多人认为生病了多吃几种药,作用会更强,疗效会更好,病好得会更快。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邓小川称,用一种药能治的病就不用两种药。如病人同时患多种病,特别是老年人,一人多病,可能会一次服十几种药。这时最好找医生帮助选择必须用的是哪几种,那些不必要吃的药要坚决停用。 此外,要注意含同种成分的药品不要重复服用。许多中成药表面看是中药,但实际是中西药混合制剂。如降糖药消渴丸含西药成分格列本脲,与其他降糖药联用时,剂量叠加,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许多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成份,如果不看清楚,将多种感冒药同时服用,就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服用量过大,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肝损伤。 误区五: 中药认识勿片面,安全无毒不正确 随着中药养生成为一股潮流,很多人都认为中药安全、没有副作用,甚至能“有病治病,无病健身”。 “是药三分毒。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邓小川提醒,日常生活中,不少喜欢擅购中药治病、保健的人本身多缺乏足够的医学常识,易因辨证不准、重复用药、超量滥用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症加重。 比如,有些人一觉得有点腰酸背痛,就吃六味地黄丸补一补。其实六味地黄丸并非人人适用,只适合阴虚患者、肾阴不足的人,特别是中年人。年轻人或者肝脾湿热、肺热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不但会加重湿热,还会导致口舌生疮、小便发黄等现象,越补身体越不适。还有些人为了泻火解毒,自行大量、长期地服用牛黄解毒片,结果出现皮疹、剧痒、发热、哮喘、胸闷、心悸、腹泻等不正常现象。(崔逾瑜、沈君、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