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热线
标题:
无肉糕不成年,无肉糕不成席
[打印本页]
作者:
editor
时间:
2013-1-29 10:43
标题:
无肉糕不成年,无肉糕不成席
从古至今,麻城人一直保持着“无肉糕不成年,无肉糕不成席”的习俗。昨日,记者慕名探访麻城肉糕发源地白果镇,亲身感受了这一传统美食的魅力。
鲜鱼去刺去皮,猪肉剔骨去皮,剁成肉泥,拌上苕粉、鸡蛋及作料……从8时开始,45岁的罗胜平已连续做了十多笼肉糕。“别急,还有最后一道工序。”看到门口又来了一批购买肉糕的居民,罗胜平笑着说。
等到肉糕即将蒸熟,罗胜平揭开蒸笼,将搅拌好的蛋黄均匀涂在肉糕上。10分钟后,一笼黄松松的肉糕热气腾腾出锅了。迫不及待的居民忍不住端起碗筷,争先品尝。记者也捻起一块放入口中,只觉鲜美滑软。
作为白果镇肉糕制作大师,罗胜平至今对小时候过年的情影记忆犹新。每到腊月二十三,全村几乎家家都会传出“咚咚”剁案声。听到这声音,罗胜平就会兴奋不已,早早地捧着碗筷,守候在灶台前,等着肉糕出锅。
“那时候,家里穷,母亲只允许孩子们每人吃一小块,说是要留着过年或招待客人。”尽管已人到中年,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已和肉糕一起,深深地刻在了罗胜平的脑海中。
等到肉糕即将蒸熟,罗胜平揭开蒸笼,将搅拌好的蛋黄均匀涂在肉糕上。10分钟后,一笼黄松松的肉糕热气腾腾出锅了。迫不及待的居民忍不住端起碗筷,争先品尝。记者也捻起一块放入口中,只觉鲜美滑软。
作为白果镇肉糕制作大师,罗胜平至今对小时候过年的情影记忆犹新。每到腊月二十三,全村几乎家家都会传出“咚咚”剁案声。听到这声音,罗胜平就会兴奋不已,早早地捧着碗筷,守候在灶台前,等着肉糕出锅。
“那时候,家里穷,母亲只允许孩子们每人吃一小块,说是要留着过年或招待客人。”尽管已人到中年,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已和肉糕一起,深深地刻在了罗胜平的脑海中。
“过年可以不打糍粑,但不能不做肉糕”,罗胜平说,如今市场商品丰富,美味佳肴越来越多,但当地人对肉糕一直是情有独钟,肉糕一直是当地居民必备的年货。虽然当地也开起了不少肉糕作坊,但每逢年关,许多白果人还是习惯自己做肉糕。“咚咚”剁肉声仿佛是告诉人们年来了。
肉糕作为年货,更多的时候是用于招待客人,在麻城,还流传着“没有肉糕不成席”的说法。
昨日,记者采访时,正赶上当地一位刘姓青年迎亲办喜事。
当天,刘家人高价请来了专业师傅,制作了一笼笼被称为“吉祥三宝”之一的肉糕。当黄松松码在海碗上的肉糕,率先在婚宴上亮相时,让人看得满口生津。
新建村80岁的村民刘爹爹告诉记者,他奶奶年轻时就是做肉糕的巧手,村民办喜事都争着请她去掌勺,许多人都得到她的真传。“肉糕看似做起来简单,如果鱼、肉及苕粉比例不均,就达不到味美、软滑之感,那就算做泼了。”
有关肉糕来历,刘爹爹讲了当地的一段传说:隋朝年间,有一钦差大臣来麻城白果镇巡查,接待他的官员得知这位钦差是北方人,喜食肉但不会吃鱼,于是命令厨师做一道“见肉不见鱼”的菜来招待钦差。厨师挖空心思,细心将鱼去刺剥皮,剁成肉泥,后用苕粉、鱼茸混合鲜肉泥,配上作料蒸成块型。不想大臣食之后,连称“甚美”。麻城白果肉糕由此名扬四方。
楚天都市报讯 特约记者张立群 通讯员夏峰 万永庄
作者:
瑾城
时间:
2013-1-29 17:14
白果肉糕确实很好吃也很正中。
欢迎光临 麻城热线 (http://macheng.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