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规模辞退麻城公办教师,麻城教育局意欲何为
2008 次点击
14 个回复
hawaii 于 2012/9/10 15:02:1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教育局始乱终弃,众教师进退两难
自今年3月份以来,地处革命老区的麻城市开始不平静起来,教育局的一份文件在广大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教育局打着改革的旗号,合并及取消城区公办学校,让一直在城里走读的适龄学生,要跑到市郊指定学校寄宿。他们要把原先学校所在地进行商品房开发——这一个乱字,怎一篇自带课桌上课的报道可窥知!让我们还得从本世纪初说起。 尴尬:教师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 麻城市是人口大市,早在九十年代就人口过百万,至今全市人口已达一百二十万,全市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这样一个人口大市,教师队伍也是庞大的,据统计全市教师一万多人。由于教师人数多,地方政府视教育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教师两三百元的月工资都得不到保证,还被分裂为两大部分:“钢性工资”和“弹性工资”,钢性工资一百多元每月由财政支付,弹性工资年底由学校自筹解决。由于各学校生源和规模不同,筹资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工资极不平等,春节时领一张白纸条回家过年的事年年发生。而即使是筹资能力强的学校也只能眼睛盯着学生,变着花样收费,实在不行就寅吃卯粮,这一学期先收下一学期的学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来光荣的教师职业也变得不让人羡慕了。另一方面,有孩子读书的家庭也因沉重的教育支出叫苦不迭。2002年,全国掀起税费改革高潮,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免书费、免杂费、免住宿费等,一切向学生伸手收费的理由均以惠农政策的形式斩断了,农民高兴了,学校却犯愁了,教师工资缺口资金难以为继,教师工资人平每月三百多元没有着落,收入减少了30%,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教师人心思走。直至今日,在物价飞涨的年代,麻城市教师工资一直远远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长年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教师己不再为职业而光荣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政府不作为的愤慨。 乱象:私立学校遍地开花
正是这样一个全国贫困县级市,从2001年至2005年期间,经教育局批准,相继成立私立学校10余所,有华英,英美、博达、英才、振东、曙光、春蕾、新林、集美、新星等,这还不包括那些为实现教育赢利的校中校,校中班。本应该是公办学校补充的私立学校却一度让公办学校面临生存危机。说是私立学校,其实这些学校与官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华英实际上是市一中投资兴建的,英美是原麻城师范投资入股的,英才是市实验一小创办的,振东、曙光、春蕾、新林分别隶属于张家畈、白果、龙池、宋埠中心学校。说穿了,这此机构打着私立学校的旗号,大肆敛财,高额收费。 因为有着这些官方的介入和官方资源的入股,教育局在各项政策上更是关照到位,全市网罗优秀教师、优质生源,当地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倾斜等,正是由于教育局的偏心扶持,形成了麻城私立学校与公办学校水火不容的矛盾格局,以至上演了阎河中学教师与博达学校教师为生源斗欧的闹剧和今夏华英学校家长为高中招生示威堵路的群体事件,甚至还引出了一中招生通过摇号定名额的笑谈,听起来是奇闻,而这一切在麻城都真真实实的发生着。因为私立学校收费高,教师待遇也高,更有教育局的精心呵护,所以当地相当一部分教师青睐私立学校,纷纷到私立学校任教,最多的一所公办学校流失40多名中青年教师。教育局对公办学校教师进私立学校持默许态度,部分私立学校直接通过调动任命的形式组建师资队伍和领导班子。 正是在这样的教师管理机制下,加上计划生育造成的生源减少、实施多年的撤点并校政策,使各学校的教职工人员严重富余,人们开始人心思动,在教育组或中心学校的鼓励下,纷纷外出任教或务工。按照当时教育局的明文政策,外出教师须每年向原单位缴保职费3000元,用于保留工作籍和正常职称晋升,这一规定至2011年底仍在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