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木家具、客厅红木茶具、现代音响设备、墙上字画、书房一应俱全;占地300平方米的三层半混凝土结构新房,与其说是渔民的房子,还不如说是文化人的小“别墅”。9月4日,记者进到防城港市企沙镇华侨村渔民吴子志家时,里面装璜与渔民身份似乎有点“反差”。
吴子志说,他1979年从海外回来,当时只带走贴身物品及一些存米,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在企沙镇安家后,曾从事过海鲜买卖、渔船修造、裁缝。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打拼,成了当地有名致富能手。如今,出海打鱼和经营海产品加工的事,交给二个儿子去打理,还有一个小儿子在外读大学。房子一二楼出租给人家经营茶馆和饭店,月租金6000多元。
在企沙镇,像吴子志这样有“别墅”的华侨渔民有40多户人家,其中10几户人家的小洋楼比他家还豪华气派。吴子志告诉记者,当年从国外回来时,大部分侨民只能长期以船为家,加上当时渔港基础设施落后,渔船停泊难,渔民一年到头漂泊海上,成为以海为家的疍家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渔民走上富裕路,他们陆续上岸建起了“别墅”式房子。港口区从2006年始,通过招商引资,把华侨村几口闲置的鱼塘与外地房产商合作,进行了华侨村住房改造,推进新村建设,计划建造400多套住房,以解决华侨村村民住房紧张问题。目前320多套住房已经建成。
几个月前搬进新居的冼秀权,心情非常激动:前半生都是在船上度过的,渔船既是谋生的工具也是他们遮风避雨的住所,父母亲年纪大了也得跟着出海经受风浪,孙子上学没有住房也没人照顾,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如今实现了,窗外再也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是花草树木青翠摇曳的花园了。
走出洗秀权家,正好一辆公交车停下,只见几个学生从车上走下后径直走进华侨新村。洗秀权说,岸上有了房子,他们的小孩可直接坐公交车去镇上或市里念书了。
以前的烂泥塘,被小洋楼取代,曾经的疍家生活,随着小康生活的实现将逐渐从他们的记忆中淡去。夕阳下一幢幢华侨渔民的“别墅”洋房,魅力甚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