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麻城天气预报

麻城热线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社区广播台
热门
最新
查看: 41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武汉的城市发展策略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1:2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汉的城市发展策略思考
作者:未知

上世纪初,武汉一度享有“大武汉”和“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如今,却面临多方面的发展问题。
    一是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不够完备,发展主题不够鲜明。历史中的武汉常以街区为规划单位。由于规划视野被局限,造成了不少工程的反复重建。在以蛇山为中心的老城区范围内,新老建筑物呈现无规律的叠加。街道蜿蜒,巷道狭窄拥挤。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统一严谨的规划,城市主题得不到凸显,城市发展展现出比较零散的局面,给人以“大集市”的不雅印象。
  二是长期的空间分散,发展不均衡。武汉是百湖之市,广阔而分散的水域在给城市提供便捷交通条件的同时,也阻断了城市连续的发展空间。各区不仅彼此间相对独立,区内也出现明显的分化。在武昌区,以东湖为例,湖泊西岸在人口密度、城市建设和规划开发方面都明显胜于东岸地区。两岸景观也呈现出很大差异,中间出现发展断层。
    三是环保意识在早期发展中淡薄。建国以来,武汉先后经过了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为主导的阶段。由于早期发展的需要,添湖造路,伐林取材,建厂排污。我们调查发现,在武昌地区,东湖在武钢的建设下,被切断入水口,失去了天然的水源;开发区内的多个小型湖泊永远地消失。蛇山等重要山体在扩城改造过程中几乎丧失了调节生态的功能。而生态在以破坏为发展代价的基础上,渐渐超出其承载能力,直接导致了近年水污染、空气污染、物种消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四是空间与文化发展差距拉大。    多年来,武汉的立足点在城市政治经济建设,对文化的发展略欠力度。即使在以文化见长的武昌,发展重点也仅在教育。整体呈现出对本土文化底蕴的重视程度不够,文化品牌的意识淡薄,使特色的文化内涵逐渐被埋没。城市缺失了必要的特色。文化的发展与不断扩大的地域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导致了如今武汉“空间大气而文化势微”的尴尬局面。
  放眼近年城市发展的背景,我们看到“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的总体发展思路,作为中部崛起战略核心的武汉,更应该不再仅仅立足于经济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以蛇山地区为着眼点,探究可行的变革方案:
统一规划,凸显主题与特色  
  遵循“突出特色与个性”的城市设计原则,我们应把目标定位于一体化的城市空间特色的整体性规划上,同时,强调城市面貌和内涵的主题性。
   (1)创建具有一体化风格的城市交通网。重点突出主干道的大气风格,统一规划沿路景观建设,融入武汉发展的主题特色,使之作为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疏通支道,开拓道路空间,增强支道的实用性。
 (2)对城市用地作合理的调整。这主要是针对武昌作为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长期发展中居民区无规律延伸发展现状的提议。应在形成井然有序的空间布局基础上,实现城市用地最大效益化。
  (3)重新对现有的公园做主题设计,开阔园区周围的空间,增添园区内的标志性景观,使之形成系列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富有城市内涵的空间网。
突出发展重心,平衡区域发展  
  明确发展重心,是城市集中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和优势在各个领域强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平衡的区域发展是城市总体水平提升的最终目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建议有:
  (1)利用地理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武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得水独优”,长久以来贸易枢纽的地位加上如今沿海发达地区带动西部崛起的政策,使武汉处在“承东启西”的关键位置。应鼓励大型企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实现经济带动城市发展。
  (2)集中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教育是提升科技力量的重要动力,武汉的教育资源已相当丰富。目前应该强调的是提升教育的质量,落实严谨的学风,争取更多的学术交流,成就更先进的学术成果。
  (3)采用积极的政策,吸引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外围疏散,平衡人口分布。主要针对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以尽可能地保护生态承载力。首先,就应加大外围城区的生活环境建设,提供便捷的交通、教育和医疗等条件。
  注重环保,倡导资源再利用式可持续发展
  “资源再利用”很好地贯彻了“节约型”理念。武汉的资源并不缺乏,丰富的山水资源历来都是武汉得天独厚的地貌优势。然而,武汉现今众多的人口环境,仍需探索最优化的合理开发思路,实现“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这一城市设计原则。
   (1)对过去发展中造成环境破坏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性地修复,优化城市自然环境。在未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必需的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城市自身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例如,重新打通以东湖为核心的城市水网,使自然水域提升自我更新的恢复能力;在扩大绿化的同时,保护性地对已有植被区加以生物群落的恢复,修补生物链。
   (2)突破自然资源的局限,把目光聚焦于未完全发挥功效的城市资源。例如,对于市中心蛇山脚下的比较落寞的首义公园、长春观公园,重新明确开发思路,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结合整体环境,力求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和景观资源的结合。同时,可以发动市民力量,从基层挖掘更多的可再利用资源,总结贴合实际的新思路。
   (3)加强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城市化之间的融合。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武汉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已受到严峻的挑战。对生态景观的恢复和保护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生态景观和城市发展融合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资源,使景观和城市达到优化的空间布局,保持城市的活力。
   (4)普及“生态文化”观念,提高市民环境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持续共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强调人群对环境的意识。针对现状,应该大力宣扬这种文化观念,强化“和谐共处”观念。要改变老一辈开拓者们“人定胜天”“人类征服自然”这样不适宜当前发展主题的观念。
    融合背景文化景观打造城市特色
  城市独特的资源与本土文化巧妙的结合,相信这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凸显城市亮点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成功地把这些景观与历史文化背景结合,真正破除“空间大气与文化微势”的矛盾。
   (1)开发武汉山水文化。像武汉这样被大江横穿、融合长江汉水的交会的城市,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范围也是独一无二。武昌地区,山水资源尤其丰富,根据“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这一城市设计原则,建议对典型山体做保护性开发,使之真正进入市民的视野和生活。对以东湖为主的泊沿岸进行整顿和开发,使自然风景和谐地融入城市建设。
   (2)实现学术文化与景观文化的结合。武汉的重点高等院校几乎都是依山而建的。武汉的山文化和学术文化的结合是应该作为一大亮点发掘建设的。对于高校集中的武昌,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鼓励高校根据各自的学术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山体景观。
   (3)融合古今文化,突出城市个性与特色。武汉有着3500年悠久的历史。近代,蛇山脚下武昌起义的枪声,进一步强化了武汉的历史地位。根据“体现历史连贯性”城市设计原则,在现代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地强化历史优秀文化。具体在对古街区、建筑的保护和宣传以及对民间文化习俗的发扬。
   (4)强化品牌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由于中部地区辐射整个国内市场,武汉区位将又一次成为巨大优势,武汉商贸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武汉应该抓住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力创造和支持商业品牌的创建和发展。让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同时,也能更好地为武汉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标志性形象,打响城市知名度。
  2005年,蛇山生态园“显山透绿工程”在东坡动工。这一工程应于首义文化区“强文化之基,扬城市之韵”的大型城市规划项目的建设。预计建成总面积108公顷,自北向南纵惯1.5公里的中轴景观。在这阵东风的吹拂下,武汉每年投资百亿加速城市化建设。
  作为城市建设的一角,“蛇山生态园”是武汉当今城市规划一个有力的折射点:
  (1)作为一体化的重塑工程,它显示出武汉宏观统一规划的实施机制在不断完善,反映出武汉城市建设规划观念跨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作为一个再利用城市资源的文化工程,它反映出武汉开始着手于文化挖掘和文化建设工作的行动;
   (3)作为一个大型绿化工程,它显示出武汉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并采取的积极治理态度;
   (4)作为一个恢复生态,优化市民生活环境、弘扬城市文化的工程,反映出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的逐步落实。
    武汉城市化正在经历“量变”走向“质变”。通过调查,我们获悉,在大力宣传感召下,广大市民对武汉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这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城市化进程中,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市民的凝聚力将会为武汉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沙发
匿名  发表于 2009-10-29 15:03:31
不错,顶一个了!
     
板凳
发表于 2009-10-29 16:46:5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城市后期发展是否有空间,是否顺利,取决于规划决策人眼光有多远.

金桥大道的6行车道+2人行道设计以及这次刷黑就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无图浏览|小黑屋|联系我们|广告报价|免责声明|新手上路|手机访问|麻城热线 ( 鄂ICP备12016569号-1  

鄂公网安备 42118102000134号

GMT+8, 2024-12-22 18:32 , Processed in 0.09179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麻城热线 X3.2 © 2001-2014 湖北锐火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