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麻城天气预报

麻城热线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社区广播台
热门
最新
查看: 12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代广州读书人喜在何处赏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17:5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秋佳节,从前颇有一番热闹,如竖中秋,家家在屋顶竖起长杆,上面挂上灯笼及一面北斗七星旗。故竹枝词有“十万人家三五夜,有楼台处处有旗灯”之句,即俗所谓“八月十五竖中秋”。拜月桌上盛陈瓜果,剥芋开柚,笑语深宵。如今这些旧俗大都消失,过中秋节只剩下赏月和吃月饼两项了。
  说到赏月,据道光《南海县志》载:“万善寺在越秀山,上有越王台故址。建阁于其南,唐人多登此玩月。”足见早在唐代已有赏月越秀山之举。
  在清代,文人雅士遵此遗意,他们中秋之夜不在庭院隙地赏月,而是跑到越秀山上去。去的路径大致有二——
  一是从山南麓的学海堂(今广州市二中附近)进入,沿着曲折小径登山,到达学海堂的最高点“至山亭”(今越秀山体育场南边山腰,现为伍廷芳墓园),这里形势据《学海堂志》介绍说“亭前俯视一切,两旁曲栏,列坐可以远眺望,于伫月尤宜。”是个很理想的赏月处所。例如著名学者陈澧就曾在中秋之夜循此路线跑到山上的至山亭赏月。
  另一路径是从今越秀山体育场牌坊东侧小路上去,到山上转左到红棉寺(在五层楼前面),寺前有一平台,叫“亦非台”,亦旷阔宜于远眺、赏月。陈的好友徐灏(曾为两广总督幕客,俗称师爷,亦为著名学者)曾两次与人循此路径登山到寺,有《同笛云从叔寄寓红棉寺看月》诗记之。
  登山赏月,各人有自己不同办法,但大致有二——
  一是像陈澧那种,他预早于薄暮时分上到至山亭,喝点酒,静等月亮出现。待看到明月徐徐升起,直至天中,饱沃清辉之后,兴犹未尽,又踏着满地银光,绕到了红棉寺去。在那里他遥看城中万灯闪烁,有如萤火明灭,不禁与寺僧闲话起中秋旧俗来。
  另一种是干脆到红棉寺住下来,通宵对月,如徐灏的做法。他有诗句云“披衣卧花影,移枕近星河”,试想他斜倚在躺椅上,满身洒偏花影,临到睡时,仿佛枕头又近接银河,那是何等潇洒惬意。
  不仅中秋,其他时间如果高兴,也有人会夜里登山,一赏月色。如著名词人仪克中于道光十二年刚中了举人,就在九月十五夜邀同吴兰修一起陪老师广东学政程恩泽(管全省教育的高官)上山赏月。程也是诗人,对于如此雅游,自然乐于一行。
  在越秀山上赏月,当冰轮高挂之际,月色如水,沁入心脾。而四周万籁无声,幽林静对,此时只觉天地之间,唯我一人,一切尘虑俗念,顿时消失无踪。其感受与在平地上大不相同。既荡涤心灵,又别饶雅趣。
  今天的越秀山已非昔比,道路平坦,设备优越,可观光赏月的地方远胜于从前。那么,中秋之夜,何妨作一次别开生面的节日之游呢。
  越秀山:清朝羊城木棉树最集中的地方
  木棉树粗生,随便插下就能生长,屈大均《插木棉》诗所谓“乱插木棉乘大雨,无根易长珊瑚树。一枝一干似人长,明岁花如木笔吐”是也。又因材质不佳,不能作木料用,免遭砍伐,故能自保而处处见其踪影。南越王赵佗称之为烽火树,后人因木棉树枝桠对生,横空挺出,姿态奇伟,又总要高凌于群树之上,迎接阳光,因而称之为英雄树。
  广州的仲春时节,木棉花开满城,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中山纪念堂东北角那一株,树龄极老而生态茂盛,那确是花色殷红,千朵丛辉的。但在百多年前,要讲观赏佳处,则莫若越秀山了。因为其时山麓荒地广布,民居不多,木棉得以丛生之故。
  咸丰七年(1857),清末洋务派健将丁日昌早年曾寄寓越秀山麓的郑仙祠(在今越秀山体育场牌坊东面。另外,道光《广东通志》说应元宫之东有个地方叫大树园,因此处多木棉及其他大树而名,后来郑仙祠即建于此地,今存“郑仙祠道”街可证),这里木棉树集中,花开时蔚为大观。
  丁日昌有诗咏述其盛况,诗题为《观音山郑仙祠侧有木棉十数株,亭亭矗立,高入云际。花时万枝球放,其光绛天,洵数百年奇物也。朝夕相对,不可无诗》,他一时兴起,作了四首七律诗咏之,其第三首云“入春先把艳阳催,枝叶全删次第开。霭霭云中神女下,亭亭天畔彩霞来。轮囷岭外谁肝胆,阅历人间几酒杯。看到孤根能拔地,始知渠是不凡才”。
  丁日昌出身寒士,此时只当个县学训导(县级管教育的小官)。他以木棉树比喻自己,后来竟如诗中自负的“不凡才”,做到了江苏、福建巡抚,并在洋务运动中大显身手。话说回来,试想不是一株而是十几株木棉齐开,有如万灯照耀,红映天际,该是多么撼人心魄的情景。
  不仅在山麓,越秀山上从前亦多木棉树。清初大诗人王士禛奉旨南来祭南海神,乘便多次游览越秀山,他发现山上沿城墙边多种木棉。说是“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间皆木棉,花时红照天外,亦奇观也。”
  至于城内,凡有隙地,多有木棉,其常引人观赏者,如越秀山麓的学海堂、广州府学宫(今市一宫)、广东巡抚衙门(今人民公园)也多此树。倘登上越秀山纵目游观,便见山上山下、前后左右尽是木棉花海,红艳照天,蔚为壮观,自不用说。
  木棉为人所爱,为诗称颂者亦多。外省人士如阮元、张之洞,都曾为此赋诗称颂,本省人士就更不用说了。而陈恭尹诗“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令人联想起戏台上猛士英雄的扮相,又能道出木棉花的气度。
  梅州才子宋湘诗句“丹魂拍拍气熊熊,倔强虬龙烛照空”写出木棉气势之外,又说“要对此花须壮士,即谈芳绪亦佳人”,意思是要比喻此花的话,须以壮士称之,而它结出的轻柔棉絮,能广惠众生,则又具佳人的风华。这样,刚猛与柔情集于一身,那木棉树也就太完美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无图浏览|小黑屋|联系我们|广告报价|免责声明|新手上路|手机访问|麻城热线 ( 鄂ICP备12016569号-1  

鄂公网安备 42118102000134号

GMT+8, 2024-11-15 15:35 , Processed in 0.08913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麻城热线 X3.2 © 2001-2014 湖北锐火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