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麻城天气预报

麻城热线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社区广播台
热门
最新
查看: 27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麻城移民初探[李朝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3:2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麻城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从古到今,在麻城这快土地上不知道移出了多少人,在祖国的大地上,到处都有麻城人,麻城移民为了中华民族的昌兴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直到解放后的麻城,1959年麻城县县委和县政府还组织了5169人集体移民到新疆。而麻城孝感乡更是中国移民的历史上的奇迹,是众多四川人念念不忘的、魂牵攀绕的故乡。麻城从古代到现在到底移出了多少民众?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孝感乡,有那么多的移民后裔?本文就是从麻城移民数量方面做出一些探讨。

一、麻城县孝感乡建制在的时候移民

麻城孝感乡向外移民起自何时于史缺载。据《石柱厅乡土志》载,有陈氏于“宋高宗时由楚北麻城孝感乡同马氏同来”之说。它告诉我们二条重要信息,一是说明孝感乡在宋代已有,从宋代至明成化年至少有近400百年;二是说明至早在南宋初,孝感乡已零星向外迁播。然而大规模向外移民,是在元末明初。

(一)、元末麻城和孝感乡的移民情况:

说到孝感乡移民,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麻城元末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邹普胜。他是孝感乡人(《红安县志》万历十二年版:“徐寿辉起兵,里人邹普胜佐之”),是铁匠出身,至元四年(1338年),建圣人堂,奉白莲教,长期组织民众反元(组织中也以孝感乡人为多)。至正十一年(1351年)与彭莹玉等率众起义,同年八月,起义军占领蕲水(今湖北浠水)邹普胜与彭莹玉共推徐寿辉为首领,徐寿辉称帝,国号天完(“以邹普胜为太师,兵分四路,连陷黄州等各郡县”《麻城县志》)。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寿辉军势大振,至次年正月迁都汉阳,据有池阳、太平(今安徽当涂)和湖北大部。至正十七年(1357年)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湖北随州人)率部西征,溯江而上,当年十二月攻克重庆,至正十八年攻下成都,占据今重庆市和四川省的大部分。至正二十年,陈友凉杀徐寿辉后自立称帝,明玉珍不服,与陈友凉断绝联系,自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二年称帝,国号夏。一些反对陈友凉的徐寿辉旧部入川投奔明氏政权。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将汤和、廖永忠、傅友德分两路率军入蜀,明氏政权亡。朱元璋命诸将所率军队就地驻守。

由于邹普胜组织民众反元,在麻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他们的起义是一呼百应,邹普胜又是徐寿辉的太师,麻城百姓跟随者众多,他当年组织的人中也有许多人成了起义军的骨干,当他们随着明玉珍打到四川后就留了下来,估计麻城随明玉珍去四川省的不下万人。这是麻城历史上第一次有这么多的移民出外。再就是明氏政权据川十五年,四川是基本处于安定状态,这段时间里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入川,孝感乡也有更多的人向四川移民。如内江《吴氏宗谱》;“因楚中红巾军之乱,奉旨来川落业。”又如隆昌《韩氏族谱》:“吾祖肇自山东……迁……孝感乡。明祖龙飞……元主北遁,遂将麻城著土之民,诏命入川。吾祖……于洪武元年入川。”这段时间里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入川,其原因一是鄂东(今黄冈市范围)是红巾军根据地,明氏之兵多楚黄籍,孝感乡人在明氏政权里为官的不在少数,故有招徕乡人壮势之举;二由于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据《明氏实录》载其所征赋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之征。”吸引了大批湖北和麻城的民众前往。古代和现在不同,通讯没有今天发达,只有去了四川省的人才能够写信给家乡的亲情好友,告诉四川的情况,他们才可能去投亲靠友。

按照一个士兵带家属和亲戚3-5人计算,估计麻城和孝感乡元末去四川的人大约在3-5万人之间。

(二)明初麻城和孝感乡的移民情况

明洪武四年明氏政权亡后。明将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的军中也有部分湖北籍兵士定居四川,按照明朝的制度,他们的家属都应随迁。明氏政权被收编后,也都就地安置。由于四川连年战乱,人口稀少,登记到的户籍仅八万多户,实际人口也不满百万,加上土地肥沃,就地安置的军民就联系家乡的人去四川。这样,明初大规模的移民就开始了。(“见诸当时族谱记载,比比皆是。如内江《周氏族谱》载:“明初,诏以湖广世族安播四川,我明器祖遂偕至戚雷华辅偶行入川。”又如内江《黄氏族谱》载:“明洪武初,以为四川乃近西隅夷地,非得化不能测也,惟孝感乡人民可以化之。诏饬行专差逐遣。凡明初来者皆麻城孝感乡人也。“然查明代史籍,却不见官方移民文告记载,惟民国《泸县·艺文志》载崇祯时任泸州分巡佥事吴登启《招民榜文示》称“迨我国初,亦移麻民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指出朱元璋曾推行大规模移民措施。故明初朝廷诏令移民事当属不谬。移民的成效是显著的,洪武五年从明氏政权接手人户84000户,至洪武十四年的九年间,人户增至214900户,增长率为155.83%,且以麻城、孝感乡人居多。或曰:麻城、孝感乡几乎是成建制迁移。周启志《寻根圣地:湖北麻城孝感乡》)

我们再来看一看麻城历史上的人口情况。明初(1368年)麻城有137里,约15000户,人口约90000人(《麻城县志》(清·乾隆六十年)版,下同)。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有15809户,105112人;永乐十年(1412年)册定,15810户,104180人;成化八年全县仅剩94里,人口为100298人;宏治五年(1492年)册定,13423户,130493人;宏治十年(1497年)册定,13468户,137936人;正德七年(1512年)册定,13550户,143095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册定,19380户,148240人,清顺治二年10704户,110217人;乾隆二十四年283888人;光绪二年316812人;民国十七年,719521人;民国二十四年,107565户,6215112人;民国三十年46320户,467835人,民国三十五年87484户,519635人;民国三十八年157904户,584509人;1959年171500户,679900人。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情况是,国家处于安定时期人口大增,国家处于动乱和战争时期,人口剧减。“从汉平帝元始二年至民国三十五年,今湖北境内人口增长13.5倍,平均每年增长0.14%,其中明万历六年以前递增率为0.03%,清代(1685-1911年)为1.15%,民国年间(1912-1946)平均每年约递减0.89%。《世纪之交中国人口·湖北篇》:46页”。明朝初期,国家统一,战争停止,百姓修养生息,人口迅速增长,如果我们用年递增1%的速度来计算当时麻城人口的数据可以得出:

明初(1368年)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麻城人口应该达到113145人,比1368年增加23145人,减去105112人,有8033人去向不明。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到永乐十年(1412年)麻城人口应该为129539人,减去104180人,有25179人去向不明。

永乐十年(1412年),到成化八年(1472年),麻城人口应该为189263人减去100298人,有88965人去向不明。

这样计算下来,从明洪武元年到成化八年,麻城有8033+25179+88965=122177人流出。这仅仅是机械变动的计算,还没有把大量从外地迁入的人口计算在内。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麻城在元末和明初短短的100多年中不包括外地流入又迁走的人口计算在内,有15-18万人移民,其中多数是去了四川。

(三)为什么这段时间迁出的人口中以孝感乡自居的为多?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由于邹普胜的原因,麻城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四川是孝感乡去的人占的比重大,所以,当他们在四川向家乡人招手的时候,还是孝感乡去四川的人多,还有一个问题下面要说到,就是原籍不是麻城县或不是孝感乡的人为什么到了四川也说自己是从孝感乡来的原因。

(四)运输工具的问题

从麻城到四川省千里迢迢,成千上万的移民是怎样去的?走那一条路线?这个问题长期受到人们的忽视。

《麻城县志》清乾隆六十年刻本:“宋埠镇在西南五十五里,濒河水陆冲,南北货物辐辏,前所未有。”

《麻城县志》民国二十四年版本:“宋埠义渡,地为本邑首镇,南北通衡,行人如织。”

《麻城县志》1985年版本:“宋埠镇常有上百只船只同时停泊,汛期可停10吨级木船。”

《麻城县志》1985年版本:“1953年-1961年,大坳、三河、明山、浮桥河4水库建成,支流水运相继续停止。1957年,柳子港漫水桥建成,直接影响航运。至1976年,全部停航。”

宋埠镇在孝感乡的区划中是位于中心地带,在1976年麻城航运停航前,宋埠镇的码头在整个举水河系中是最大和最繁忙的。宋埠镇有“小汉口”之称。并且是整个鄂东的交通枢纽。麻城到四川,如果是现在就要坐汽车再坐火车,或者坐汽车再坐轮船。在汽车和火车出现以前,移民去四川走水路是最便捷的选择。所以麻城明初大规模的向四川移民,大都是从宋埠镇的码头出发,沿着长江溯流而上,到达四川和或者在中途耽搁而居住下来。那么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移民说是从麻城孝感乡来的,因为他们是从孝感乡出发的。(“提到根,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故乡,想到祖先的故乡。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千百万移民及其后裔往往已经不知道祖先真正的出生地,只记下了他们迁来的地方。这些移民的发源地已经被移民的后裔视为故乡,成为他们心中的根。”周启志《寻根圣地:湖北麻城孝感乡》)

所以很多从宋埠镇上船到四川的移民,也说是孝感乡的人就不足为怪了。

五、移民融于当地社会的问题

麻城和四川基本上都是处于同一纬度,气候和农业生产条件基本相同,麻城来的移民在适应当地农业生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有麻城和孝感乡的里人帮助和团结,他们就能在四川安身立命、兴旺发达。

本人也是移民的后代,是1959年随父母到新疆,在新疆生活了二十三年。父亲不是麻城人,但我认为自己是麻城人,因为我是在麻城出生,并从麻城走的。因此我对移民问题是非常感兴趣,我在新疆时,有幸见到过许多麻城老乡,他们也用好酒来招待过我。对他们的思乡之情、他乡之苦,我是心有灵樨,这也是我写本文的原因之一。

麻城市统计局李朝仁

二○○五年七月十八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沙发
发表于 2009-10-28 22:06:29 | 只看该作者
作为麻城人感动很自豪!!顶起!!
板凳
发表于 2009-10-31 11:34:38 | 只看该作者
要吃大米到新疆   我湾里就有2个女的到新疆去了 有一个后来又迁回麻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无图浏览|小黑屋|联系我们|广告报价|免责声明|新手上路|手机访问|麻城热线 ( 鄂ICP备12016569号-1  

鄂公网安备 42118102000134号

GMT+8, 2024-12-21 18:20 , Processed in 0.18294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麻城热线 X3.2 © 2001-2014 湖北锐火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