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司马昭虽然手握曹魏的兵权,但是否指挥得灵,能不能打胜仗,那是需要有点道行的。司马昭看到了魏国气候已成,灭蜀正当其时。虽然许多大臣认为有些冒险,将领中还木有姜维的对手。司马昭却觉得伐蜀势在必得。 邓艾、钟会完全胜任攻蜀之大将,彼此呼应,姜维可破。当然,钟会邓艾也是司马昭最终要收拾的“二鸟”。 可是,征西将军邓艾不同意伐蜀。他与姜维长期作战,蜀汉一时动摇不得。司马昭派人去说服了他。办法很简单,你若不去,钟会去,功劳可就没你的份儿了。这一军将得恰到好处,邓艾当然不会坐失良机。 中郎将钟会更是智勇双全的角色,时人称为当代“子房”(张良)。满朝文武中,钟会是唯一积极主张发兵灭蜀的。司马昭正是看中了钟会的才干和积极性,点派他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军事,率十万大军兵取汉中。 下属邵悌求见司马昭说:“现派遣钟会统帅十万大军征伐蜀国不妥,我认为钟会可单身出征,不要委以重任,否则会有不测之变,不如派别人去。”司马昭明知钟会灭蜀后可能造反,但他还是大胆任用了钟会。 他认为蜀国为患天下,使民不得安生,我今伐蜀易如反掌,钟会有才智,所以用他必胜。如果钟会拥兵造反,因为蜀国军民将士心胆已破,不可能跟他去玩命;而兵将又都是中原人,谁肯叛逆拥戴钟会呢?所以,钟会若反,乃自取灭族之祸。 司马昭派出的第三路军统帅是诸葛绪。诸葛绪当时为雍州刺史,这次战争所负使命是截断姜维退路,姜维当时带蜀国大军在沓中(今甘肃舟曲以西,峨山以南)。 事态果然如司马昭所料:伐蜀之军虽小有挫折,但还是节节胜利,最后邓艾偷渡阴平一战成功,先攻下成都,刘禅献城投降,蜀汉灭亡。 在对蜀作战中,钟会为了独专兵权,先打秘密报告,说诸葛绪临战畏缩不进,被司马昭下令押回,其兵权落到了钟会手中。 邓艾立奇功,升为太尉。于是张狂起来,主张乘胜顺长江而下去灭东吴,并提出具体方案。司马昭要监军卫瓘告诫邓艾:要等到朝廷命令才能行事,不可擅自行动。邓艾坚持见机行事,准备兵取东吴。 别小看卫灌,他可是中央派去的卧底! 这时钟会的野心膨胀,又经蜀汉降将姜维煽惑,决心造反。而邓艾的言行,恰好给了钟会机会,他和监军卫瓘秘密上书告邓艾有有拥兵造反之嫌。 钟会善于模仿别人写字。他派人在要道截取邓艾给司马昭的报告,改成傲慢狂悖的言辞;又截住司马昭给邓艾的信,改成指责怀疑邓艾的内容。这样一来,一箭双雕。 次年春,司马昭果然以朝廷名义下令给钟会,押解邓艾回洛阳。但司马昭心中有数,他发令出征,又派亲信贾充出兵斜谷(现在陕西终南山中),自己从洛阳驾往长安。那位邵悌又来问他:“钟会统率的军队是邓艾的五六倍,捉拿一个邓艾,何必亲自前往,兴师动众?”司马昭冷笑:“你忘了钟会可能谋反的吗?”言下之意,收拾二鸟的时候到了!您就瞧好吧。 一切果如司马昭所料,钟会接到逮捕邓艾的指令监军卫瓘,到成都逮捕邓艾,想到邓艾必除掉卫瓘,到那时他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杀掉邓艾父子了。 没想到“石头“卫瓘先发檄文震慑了邓艾部将,顺利捕获邓艾于营中。 钟会入据成都,决计造反,却接到司马昭的手书,手心都惊出了冷汗。 司马昭的信上说:怕邓艾不服,现已派贾充率领军队五万人进屯斜谷,我自率兵十万进驻长安,你我相见有日了! 钟会明白自己的算盘已经露底,索性公开打出造反的旗号,结果被部将所杀。邓艾的部将急去追救邓艾父子,而“石头”卫瓘已先下手为强,邓艾当场毙命矣。 自称只有他才能打败姜维的邓艾,自称“画无遗策”的钟会,在当了司马昭灭蜀的工具之后,都成了“石下之鸟”。卫灌这块“石头”实乃一枚“神器”也! 司马昭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这二人辛辛苦苦取下了成都,拱手送给了主帅。“一石二鸟”之计用得如此纯熟,司马氏吃政治饭的能力绝对超强! 为此,老郑想借用一句抗战电影的经典台词:司马昭狡猾狡猾的啊! 附“卫瓘抚床”的典故:英明神武的晋武帝司马炎在选太子时选定了那位日后说出“何不食肉粥”、“青蛙为谁而鸣”等雷人语言的晋惠帝司马衷。人都知道这位仁兄是个白痴,武帝当然更清楚,但为了江山继续姓司马,他决定赌一把。他觉得文武百官都忠心不二,足以帮儿子坐稳江山,执意不改初衷。某次大宴群臣后,司马衷的老师卫瓘忍不住借着酒醉想劝武帝,不敢直言,只是摸了一把龙椅,叹息一声:“可惜了这把好椅子!”武帝不忍怪罪,只说句“卿醉了”了事。但是事后,太子妃贾后怒杀卫瓘。 转载来自:郑纯方
|